
静宜园
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香山上。据记载,辽代中丞阿勒弥舍宅兴建佛寺。金大定二十六年(1186)建大永安寺。清乾隆十年(1745)增建殿台亭阁,修建宫门朝房,并加了一道周长十余里的外垣,并赐名“静宜园”。燕京八景之一的“西山晴雪”即在园内。山上遍植黄栌,秋季满山红叶,为京郊胜景。一九四九年三月至十一月,中共中央曾在此处办公。
静宜园包括“内垣”、“外垣”和“别垣”三个部分,内垣有二十景,外垣有八景,称作“静宜园二十八景”。别垣有一处建筑为昭庙和正凝堂,畅风楼。园中建筑繁多,胜点无尽。
清咸丰十年(1860)及光绪二十六年(1900)静宜园分别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劫掠后凋零不堪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,香山又被军阀、官僚、巨商等据为私有,建成私人别墅,多处名胜遭到损毁,古树名木被盗。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,静宜园经过修整后,1956年5月1日,开辟为真正的公园,并更名为“香山公园”,成为人民群众、国际友人休闲避暑、观赏红叶的游览胜地。
1984年静宜园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